Home >> 2004年臺灣總統大選後續發展 >> 休士頓阿扁後援會通訊 | |
馬英九等反對和平公投的論調 | |
【社論】馬英九等反對和平公投的論調,留下不光彩的歷史紀錄!,—陳總統提出台灣首次公投,是實踐主權在民,保護台灣人民及子子孫孫的安全瓣,泛藍反對,居心何在?。 行政院院會昨天通過陳總統所提兩項和平公投議題的咨文,行政院長游錫堃強調,全體國民有權決定國家重大事務,公投就是將民主貫徹到底的最具體方式,「公民投票、民主到底」,他責成各相關部會秉持「簡單、便民、嚴謹、公正」原則,全力辦好台灣第一次全國性的公民投票。遺憾的是,台北市長馬英九卻在院會當中,重申他認為這項公投不合法且不必要。 眾所皆知,公投是攸關國家發展、下一代幸福的安全瓣,馬英九反對320和平公投,不啻於反對國家安全瓣的建立,若非為反對而反對,就是為中國部署飛彈的舉動粉飾太平,對他的形象,又進一步造成重大的傷害。 當中國不放棄對台動武的野心,在東南沿海大量部署飛彈之際,陳總統提出320舉行台灣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公民投票,有助於凝聚人民防衛台灣及追求和平的決心,也有利於向國際社會表達台灣人民的意志與心聲,原本應得到朝野政黨的共同支持,齊聲對外反抗中國霸權,台灣提升國防能力,才能在對等、尊嚴的原則下進行談判,謀求台灣海峽真正的和平。沒想到在野黨的領導人,卻罔顧人民的心聲,大剌剌發表反對的言論,同時採取杯葛的行動,馬英九正是箇中最具指標性的爭議人物。 昨天的行政院院會,馬英九顯然有備而來,宣讀長達兩千字的演講稿,質疑和平公投的適法性,他認為台灣推動民主的時間不是很長,有些制度面的建設並不容易做到,這是台灣第一次舉辦公投,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媒體民調顯示有六成的民眾認為這項公投沒有必要,也有一半左右的人表示不會去投公投的票,「台灣第一次公投不應該是這樣」,合法正當的公投可以凝聚共識、深化民主,但若欠缺此條件,辦出來的公投就會「走樣」,馬英九強調「要在歷史上留下紀錄」,惟其發言卻是禁不起事實的檢驗。 在蔣介石、蔣經國執政的威權統治之時,1950年代開始的台灣民主化進程,率皆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打壓迫害,期間長達30餘年之久,舉凡以雷震為首的《自由中國》雜誌推動地下化的組黨工作,以及1970年代由已故的民進黨主席黃信介等「黨外人士」組織的美麗島政團,也在「美麗島事件」之後遭到威權的國民黨政府強制瓦解;回顧歷史,台灣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民主規模,確實是因眾多民主鬥士、無名英雄的犧牲奉獻,才有國會全面改選、省市長民選,以及總統直接民選的民主成果,而在李登輝執政12年期間,更是徹底深化民主,怎會是馬英九所言之「台灣推動民主的時間不是很長」? 或許是因為在台灣的民主演化過程當中,馬英九總是站在封建、保守、迫害者以及既得利益者的一邊,因而總是本能式反對民主的推動,例如在李登輝推行總統直選的憲改爭議之時,馬英九雖然表面提議直接民選、委任直選應該兩案併陳,實則是為掩護他主張委任直選的煙幕彈;當年的馬英九既以詭辭巧辯而違抗民主潮流,鼓吹不合時宜的政治主張,因此今天他對公投的錯誤認知,也就不足為奇。 進一步說,台灣社會的民智已開,人民有獨立判斷的能力,並且社會風氣開放,能夠迅速接受國際資訊,政府為強化直接民主、實現國民主權而推動公民投票,自可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雖然也有部分人士反對,但有遠見與智慧的政治人物,應該說服人民接受公投,為台灣寫下歷史的新頁,馬英九卻引用民調來反對公投;事實上,這些民調若不是國親政黨的文宣工具,就是親中媒體居心不良的炒作,根本沒有公信力,也不具證據性,沒得到學術單位的採信,也不會獲致人民的認同,馬英九卻還堂而皇之引述並做為他反公投的依據,若不是他喪失清明的決斷力,就是他別具心機,與他當年反對直選總統的動機,可謂如出一轍,就是害怕台灣人當家做主以後,親中勢力的意識形態會在台灣越來越沒有市場。 以公民投票決定重大的公共事務,既是國際的潮流,亦是普世的價值,公投可以落實直接民權,救濟代議政治的不足,世界各國日漸普遍以公投的直接民主程序,決定國家重大事務,誠如游揆指出,公投除了彰顯人性追求自我治理、自我決定的民主價值之外,透過由人民充分參與的直接民主程序所做成的決議,將更能代表社會的主流民意、以及國民的集體意志,這項基本權利,絕非其他形式可以取代,也非任何力量能夠剝奪或限制。 我們認為,320和平公投已是箭在弦上,選務單位允應費心籌劃相關事宜,絕不可讓台灣第一次的全國性公投出現任何失誤,至於馬英九及其泛藍同儕反對和平公投的論調,立場混浠而錯誤百出,在歷史留下的將是不光彩的紀錄。 2004-02-05【台灣日報】 | |
[ 轉寄 ] : [ 列印 ] | |
This page has been view 1835 times | |
|
城市電通
| |
Home | About
eBao | Events |
Member Suppor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