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2004年臺灣總統大選後續發展 >> 休士頓阿扁後援會通訊 | |
激發中間選民支持穩定改革力 文/林朝億 | |
雖然來自蒙古地區的寒流還籠罩著台灣,總統大選投票日也還有五十三天,選情尚未熱到最高點,不過,對多數台灣選民而言,320那一票要投給誰,私底下卻是心裡有譜。決定勝負的,大概僅剩下的那5—10%還在觀望、或等著被動員的選民而已。 事實上,從去年2月14日,連宋確定合後,這場選舉真正的關鍵僅剩下「支持陳水扁」與「反對陳水扁」兩股勢力了。也就是,當國親推出一個「雞肋型」的男主角—連戰,就注定了這場選戰的主軸。講得白一點,絕大多數的台灣選民心裡,有人會投給宋楚瑜、李登輝、陳水扁,也有人會因為反對宋楚瑜、李登輝或是陳水扁而去投票;但是,卻是很少、很少有人會是因為僅僅支持連戰而去投票;連戰這個男主角不入戲,不叫座,讓泛藍在反扁的共同議題之外,實在很難再找到任何著力點。 不幸的是,自從去年SARS風波後,不滿陳水扁施政的民調卻是逐步下滑。從原來的百分之四十多滑落到僅有三十出頭上下。對於基本盤僅僅略剩些微的泛藍而言,的確是個嚴重警訊。 扁具優勢公投是指標 執政後的民進黨失去的最大優勢,選民不再認為民進黨一定比國民黨清廉多少。即使國民黨還是難逃黑金政治的印象,但是,多了執政包袱的民進黨多多少少給選民五十步跟百步之譏。這也說明,為什麼民進黨過去在年輕選民大幅領先的優勢不再了。然而,只要在扮演國家領導人角色上,獲得選民的認同,陳水扁還是具有優勢。就這點而言,公投就是一個關鍵指標。 雖然,公投對於大選的實質影響有待評估;不過,泛藍的確低估了台灣民眾對於公投的使命感。以1996年3月23日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為例,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同時舉辦核四公投,即使那場公民投票不具任何法律效力、執政的國民黨以及新黨,也呼籲選民拒投,當年還是創下了58.7%的高投票率;相對於當時總統大選台北市選區的投票率僅有76%左右,也就是,每10個出來投票選總統的人,就有7.7個人投下核四公投的選票;比起李登輝、彭明敏兩人在當地的得票總和(63.2%)還高出許多。 雖然,在國際壓力下,陳總統推動台灣第一次合法公投,備受爭議以及在野黨的批評。不過,意外的收穫卻是改變了陳總統在一般民眾的認知。阿扁不再是個遇到壓力就退縮的人,也不是一個整天僅會盯著民調、報紙治國的總統;那種「扁扁扁,騙騙騙」,對手刻意給他進行的人格謀殺印象,對於一般民眾而言,似乎已經是個非常遙遠的事情。 泛藍反公投異常艱辛 去年5月20日,陳總統首度拋出三項公投;據了解,幕僚將這個議題降溫到要籌組全民推動委員會後再說。但是,陳總統還是不死心,講了一個月,民調卻忽然地上升。去年9月28日,陳總統說要「催生新憲法」,黨內搬出無關制修憲問題,但是,陳總統還是在紐約跟大家講清楚,就是「制憲」。今年1月17日,水蓮競選總部成立,輔選幹部都說公投議題該是告一段落了,但是,當晚陳總統卻是在榮星花園說,連任頂多是四年,但是公投要是在台灣落地生根了,影響卻是一輩子的事情。對幕僚而言,這個老闆看似越來越難捉摸,但是對全民而言,這個總統卻是越來越像個國家領導人。 也就是,這個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讓泛藍反公投的仰攻,異常艱辛。他們必須證明陳總統的防衛性公投已經危害國家利益,讓台灣的外交陷入立即而明顯的危險,才可能獲利;就這一點而言,泛藍差一點因美國的態度而獲益,但在美國滿意阿扁的公投題目之後,已經不可能奏效。此外,要讓台灣的外交岌岌可危,又得靠老共幫忙,這又面臨了兩難。中國出手太重,選戰只剩下陳總統對上胡錦濤,看不到連宋;出手太輕,又傷不了陳水扁。拿捏之間,又得避免讓選民覺得國親根本就是跟對岸附和。 轉換為保台反台戰爭 至於泛藍所謂公投的適法性、迫切性之爭,則頂多只能安撫自己的基本教義派而言。要在這樣僅是適法性層次,激起民眾反對陳水扁政府的熱情,的確能量不足。 就因為泛藍只有激發反扁的動能愈強時,才可能在些微的票數中贏得選舉,則陳水扁在選戰僅剩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更要維持國家領導人的堅定而持重的正面形象,讓真正的中間選民願意繼續支持穩定改革的力量。並進而將一場挺扁與反扁的戰爭,轉換為保台與反台的戰爭。簡而言之,讓反扁的力道無以為繼,則愛台挺扁的民氣才能如長虹貫出。 .2004-01-27【台灣日報】 | |
[ 轉寄 ] : [ 列印 ] | |
This page has been view 1847 times | |
|
城市電通
| |
Home | About
eBao | Events |
Member Suppor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