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報導雜誌 >> 中國城的故事 | |
華埠超市進入戰國時代 文/鄔逸卉 | |
客人購物享受回家的親切 越華超市廿一年來從當初的四千呎不斷成長,到目前佔地十萬呎的新店,和H.E.B隔街相對。負責超市的孫偉根在週日駐在場內不時到處巡走,或站在大廳收銀台前解決臨時突發狀況,和老客戶打招呼,來到這裡買菜的客人除了購買慣用的日常食品,同時能享受回家的親切感。一九八三年越華在艾莉芙區的Wilcrest和Beechnut的地方開始第一家超市,頭一個十年經過三次擴張,到一萬三千呎,一九九三年搬到四萬呎的前一個賣場,在這裡越華吸引以華、越裔為主的客人,但是仍感場地的不敷使用,半年前,從原K-Mart買下的店面經過整修完畢,佔地十萬呎的新店啟用,孫偉根說,還是覺得場地不夠大。 越華超市的目標品質、服務、價格 來這裡的客人包括有住在附近的各種膚色居民,不過仍以華人和越南人為主,孫偉根說,他們的店裡有各色的華洋食、用品,全部貨架上有三分之一的“老蕃”貨,超市並不指望這一部份能賺到錢。和全德州最大的食品連鎖店H.E.B.比鄰而居,壓力會不會沈重?孫偉根說,二家店的客戶定位不一,競爭當然難免,不過越華從創業以來強調的第一是品質,其次是服務,然後才是價格,他們一直以最好的品質提供客人,建立信譽。亞裔客人喜愛生鮮食品,對海鮮、蔬菜、水果要求高,除了要新鮮還要價廉物美,如何做到呢?孫偉根說這需要有好的庫存管理和適宜的訂價,生鮮貨品最怕堆積過時,有熟悉進貨、儲存貨品的管理人員,能將來貨順序上架,維持良好的鮮度在市場,同時將價格訂的恰到好處,讓客人樂於購買,市場也有利潤。 每天都是一場競爭 除了對面的H.E.B超市,附近即將要有強鄰Wal-Mart以近廿萬呎攻佔,面對一波波的商場興建,孫偉根表示,競爭永遠都有,越華以廿年如一日,每日接受挑戰的心情面對。當初香港超市從吉順街老店搬到與老越華數街之外,也有人說在打對台,事實上越華並未受到影響。新店有四十個貨架道,有熟食部、海鮮部、時鮮蔬果、鮮花和即將營業的麵包部門,主要將以法式麵包點心為主,迎接華人春節,市場上放滿了應節的禮品果盒,這批貨在六月份就已經下好訂單,越華從去年的銷售量評估來年,找到供應商及早下單,同時訂下一個不錯的批價。 計劃採購、爭取低價 “計劃”在越華是很重要的工作,他們訂貨範圍很廣,在越南尋找工廠生產、批發,在市場擁有一些自己的品牌產品。孫偉根表示經營超市的確是很辛苦,有人建議他們開分店,他表示不需要,他的做法集中精力開好一家店。管理超市時常要有新做法,因應市場所需作調整,像最近幾年他們就比以前多進了許多大陸商品。 避免高價房租,選擇定西南區落腳 廿年前中國城範圍是在休士頓城中心,中國超市都集中在那裡,當年越華所以沒有在城中心開店,考慮的因素有二點,第一是五十九號公路即將進行擴建,至少二年時間交通受限,嚴重影響到客戶上門,其次是已經佔有一席之地的老僑認為握有黃金地段,對店面漫天叫價,他們因此選擇到西南區開張。開店廿二年以來越華首次擁有自己的店舖,孫偉根表示,最大好處就是有完全的控制權,想要做些活動不必受制於人,除了超市,目前使用的第一期商場還有店舖出租,有首飾店、服裝店、食品店,他們要以老美的管理標準經管位在八號公路旁亞裔為主的商城。 越華超市第二期工程即將推出 即將動工的第二期工程,總面積達十八萬六千多呎,八萬多呎作為店面出租,經營的範圍將放鬆,包括醫療、零售業都將含蓋其中,此外將推出一個十萬呎的批發大賣場,主要販售以亞裔為對象的各色用品。越華超市經營家族,除了超市尚有餐館、超市食品批發相關企業,多年來他們感到在零售和批發之間缺少一個類似Sam’s的會員批發價店,針對亞裔的移民特色,店裡銷售亞裔慣用的日常用品。 回饋社區,捐款慈善事業 孫家篤信佛教,多年來對宗教、慈善事業多有贊助,而且不分宗教派別,為了響應捐助東南亞海嘯災民,越華超市今年一月、二月舉辦慈善捐款,無論華洋任何宗教,信徒將越華的收據交給他們,超市以總數百分之一的比率,提出相對捐款。 王朝超市以小而美的規模,在王朝商場營業廿年,雖然附近一個又一個超市都比她來得大,不過她以富有特色的商品吸引老僑,尤其是以出名的燒腊部成為百利街上的獨沽一味,不少人到王朝是衝著那一櫥窗烤著油亮腊味而來。 家族投資地產,加州過來振衰起蔽 曾經同時擁有百利大道上惠康超市與糖城匯康超市的張建國,九○年自加州來到休士頓,接手時的店名是“99超市”,那時商場營業狀況不佳,出租率低,只有現在的“富仔記”飯店當時是一個上海餐廳,和一家藥店。 三家超市鼎足而立 八九年之後大陸留學生大幅來到休士頓,惠康超市隨著顧客所需,加強大陸貨品進貨,百利大道上逐漸形成三家超市鼎足而立的趨勢,惠康以大陸客為主,頂好是台灣僑民的最愛,王朝是廣東老僑的大本營,三家店有其基本客人,各自經營自已的市場,處於一種和諧的競爭狀態,張建國說,市場不可能大小通吃,兼顧所有客人。 匯康開創初期,居民不習慣到糖城購物 開設糖城匯康超市以前,張建國曾做過市場調查,中國家庭約有五千戶居往,平均收入比惠康超市客人要高,但是沒有了解到他們消費的習慣,後來知道到這裡的客人因為多雙薪家庭,經濟能力好,許多人回到家不煮飯,再方面這一區的房子較新,有的人也不願在家為了燒菜讓油煙把屋子弄髒;另方面,當時的匯康超市所在的商場還不成氣候,許多人帶了孩子上中文學校或是學其他才藝,順便就在附近吃頓中國飯,然後再買點中國食品回家,客人依然習慣到西南區把這些事做完回糖城,超市經過二年多不斷改進,才讓附近居民培養出到匯康購物的習慣。 兩岸三地華人成為角逐對手 百利大道上華埠以現有的三家超市加上預定興建的“敦煌商場”和“黃金超市廣場”,將今年下半年八號公路至吉順街之間的華人經營超市總數達五家。 商場店家賣斷,經營概念改變 自黃金廣場開始把店賣給商家,和以往完全由一個投資集團擁有以出租方式,經管管理方式上出現了不同的概念,以前所有人必須要把商場經營的得生意興盛才能帶動商場其他店家願意承租,如果生意不好,承租人不願久待,這是業主所不願樂見;由店家自行購買下來的店面,如果生意清淡店舖所有人也得在那苦熬,無法一走了之,這是與以往以超市帶動商場不同的基本點。 | |
[ 評論此篇文章 ] : [ 轉寄 ] : [ 列印 ] | |
This page has been view 8385 times | |
|
城市電通
| |
Home | About
eBao | Events |
Member Suppor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