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_bar
menu bar

 Home >> Social Media 專案客戶 >> 政府或非營利組織
 
我要拿回人生發球權     商業周刊編輯部

Click to enlarge

  • 一種幸福,一個堅持,一個夢
  •  


    書摘-

    人生下半場,拿回發球權

    我欲遠離塵囂的慾望,源於一項平淡無奇的覺悟︰我已經過了五十歲大關,如果不趕緊行動,我永遠都不可能達成我答應自己要做的一些事情。

    這可能是我這一生最後的機會了。

    這是美國著名專欄作家、《紐約時報》評論家理察•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曾任《紐約時報》駐聯合國分社主任)在《究竟之旅》(Ultimate Journey)一書中寫下的一段話。

    伯恩斯坦在50歲生日之後,放下工作,踏上全長一萬兩千哩的旅程,循著西元629年唐朝名僧玄奘穿越亞洲的路線前進。伯恩斯坦從西安踏上絲路,翻越重山到達印度再折返中國。對於這趟旅程,伯恩斯坦說,就像某個運動鞋的廣告詞「就是非做不可」。

    「我有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是許多人到中年者的心聲。

    感覺和以前不一樣了

    2002年7月,味全公司總經理王雅鈴突然請辭,當時曾引起多方猜測。王雅鈴為何離開職場?她的答案很另類:「我想回到年輕時想做的非營利組織,以及和健康、醫療有關的事業。」過去19年,王雅鈴在職場上算是成功,31歲就成為台灣寶僑(P&G)六人決策小組成員,後來在味全公司當總經理,她的下屬平均比她年長五歲,她在味全期間,讓味全轉虧為盈,但就在此時,42歲的王雅鈴認為自己必須停下來。

    為了更了解自己想追求什麼,王雅鈴離開職場一年。她陸續到阿爾卑斯山、紐約附近深山裡,追隨密宗高僧上課,透過佛學,她更了解自己,「別人或許看不出來,但我自己知道和以前不一樣了。」王雅鈴準備再出發。

    想去航海、想經營非營利組織……,很多職場上的人,心中其實都潛藏著另一個夢想。例如,IBM軟體事業部副總經理丁瑞麟對攝影有興趣,他的夢想是當《紐約時報》的特派員;美商家樂氏公司台灣區負責人謝淑玲想要辦學校。人在接近中年時,想要完成人生第二個夢的動機特別強烈。

    37歲,在廣告圈工作十四年的黃信榮兩個月前辭掉鑴實公司創意指導工作,舉家搬到台中,準備開一家走精品路線的腳踏車店。「為什麼要開腳踏車店?」黃信榮回答:「只是在圓夢而已!」

    從小就夢想騎單車環島的黃信榮最近一年來不但完成騎自行車環島,去年四月,還赴日本宮古島參加14小時內完成游泳三公里、騎腳踏車150公里、跑步42公里的鐵人三項運動,小時候對腳踏車的渴望,在他面對廣告工作瓶頸時,成為心中另一個夢田。

    為了圓夢,黃信榮穿起圍裙,學了140個小時的修腳踏車課程。現在黃信榮最開心的是,在他即將開幕的腳踏車店,創意可以自由發揮:「我想蓋成玻璃屋形式。」而且,他確信自己會是最懂行銷的腳踏車店長,因為腳踏車界沒有人像他那樣,有14年的廣告經驗。

    創造人生第二條曲線

    《人生下半場》(Half Time)作者鮑伯•班德福(Bob Buford)引用心理學家唐納•卓伊(Donald Joy)的觀察指出:「人一過40,就會想做一點轟轟烈烈、比自己能力稍高一點的事。」

    劉寧生就是在四十幾歲時,做了重大的人生轉換,結束做了近20年的聖誕飾品貿易生意,用僅剩下的100多萬元買了一條帆船。畫家郭振昌也是在41歲時,為了圓小時候的夢想,從秋雨印刷總經理位子退下,拾起畫筆。

    中年轉彎的例子,中外皆然,美國班德福有線電視公司總裁鮑伯•班德福,31歲時接下家族事業,把小鎮上的有線電視台拓展成全國性有線電視系統,但到四十四歲時,當他擁有成功的事業及巨大的財富,反而出現「成功恐慌」。他開始問自己:「成功之後,下一步是什麼?」

    班德福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寫成《人生下半場》一書,他將人生分成上半場和下半場:「上半場著重得到、獲取、學習及賺取。」例如:求學、工作、成家、購屋、賺足夠的錢買人生必需品及奢侈品、擬定目標,然後朝著目標前進。大體而言,一般人在35歲到45歲之間,剛好處於人生中場,即將進入人生下半場。

    班德福以球賽比喻人生:「在上半場你疲於奔命,可能站在勝方。但是遲早有一天,你會開始捫心自問:【人生不過如此嗎?】不知何故,得分不再帶給你像過去那樣的興奮。」

    全球最大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 放棄基金,回家為孩子包便當

    台大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人到35歲至45歲間,通常可以預知,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成績。一旦做到了,或是成功超乎自己的想像,反而覺得沒什麼。「過去一直往上走的人生曲線,開始出現往下彎的弧度。」王浩威說,此時,有自覺的人,會尋求人生意義,再創另一條人生曲線。但也有人會逃避,捨不得有第二條線,因為不知道是對是錯。也有人轉而追求愛情,因此這段時間,外遇也特別多。

    知名管理學家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也曾在《弔詭的年代》(The Age of Paradox)一書中提出「S型曲線」(Sigmoid Curve)理論,他認為,人的一生應在第一條人生曲線還沒到顛峰時,就開始人生的第二條曲線。

    知名兒童節目主持人趙自強在35歲,拿出600萬元積蓄成立「如果」兒童劇團。「那時很多朋友都說,怎麼可能弄得起來?但是,夢想對我的召喚是那麼明顯!」趙自強成立劇團三年半來持續虧損,但趙自強還是把主持節目外的所有時間投入劇團,每天長達10小時。

    今年39歲的趙自強說:「我馬上就要40歲了,40歲以後,我希望自己快樂享受工作,為小朋友們帶來幸福,而不是追逐金錢。我不是為那些人表演,而是要做有意義的事!」

    為了讓下半場有意義

    美國自由作家馬克•漢瑞克斯(Mark Henricks)曾在《生活企業家》(Nat Just a Living)一書中,提到1981年辭掉IBM工作,搬到開曼群島成立專辦潛水之旅公司的隆•基普(Ron Kipp)的故事。基普在IBM公司的年薪是10萬美元(約等於當今的2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700萬元),創業頭幾年,基普的年薪只有他在IBM一個半月的薪水。

    基普的重大改變還包括:搬離克里夫蘭近郊舒適的安樂窩,睡在港邊改建倉庫內,他不再監督白領勞工,成天除了忙著填充氣槽、當導遊,還得親自打掃。儘管如此,基普不後悔,他說:「我喜歡這樣,你瞧,外面的船是我的,連地板也是我拖的。」20年後,基普還是過著這種生活,而且,他有五艘船和45名員工。 美國華爾街知名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選擇是回歸家庭,彼得•林區是在家人為他慶祝46歲生日時,想到自己父親只活了46歲,突感人生來日無多,因而重新思考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隔年,也就是1990年,他正式離開掌管13年的「富達麥哲倫基金」(Fidelity Magellan Fund)。

    彼得•林區的辭職,震驚華爾街,因為他操作的麥哲倫基金資產規模達到14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200百億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基金,平均年操作作績效達30%,但是,他放棄這一切,只為每天起床幫孩子準備便當:「我可不認識有那個人在臨終之前還後悔在辦公室待的時間不夠多。」彼得•林區說。

    彼得•林區自述人生轉折時這麼說:「雖然我很喜歡管理一個和厄瓜多爾國內生產毛額一樣大的基金,但是,我也錯過了陪伴孩子的樂趣。當你記得兩千支股票的簡碼代號,卻記不住孩子生日時,對工作就未免陷得太深啦!」

    中年大冒險

    人到中年,應是一切都趨於穩定的時候,為什麼如今的中年人,反而容易有顆「驛動的心」?

    專研「人類發展」的學者巴巴利亞(Diane E. Papalia)和歐茨(Sally WendkosOlds),針對愈來愈常見的中年人進行人生或工作轉換,提出這樣的解釋:「現今人們壽命延長,許多中年人發現自己不願未來的20年繼續再做同樣的事,於是踏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例如,大公司總裁在40歲時離開令人稱羨的位置,回到學校念建築學,再自創一家建築公司。或者,一名50歲的家庭主婦在孩子長大後,進學校研讀社會工作,獲得碩士學位後,從事社區組織人員的工作。

    可以這麼說,時代變化愈快、代表機會愈多,不甘「人生只是如此」的人,也越來越多。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指出,中年轉入陌生行業,在以前的社會或許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在未來,這種情況將會越來越多。

    中年轉換的方式包括:重新學習、轉職,甚至是高難度旅行。於是,過去很少出現的中年學習潮、中年轉職潮,都已不稀奇,在歐美先進國家,還出現中年旅行潮,而且風氣愈來愈興盛、形成一股沛然不可擋的趨勢。

    放棄現有,重新出發

    2002年9月28日星期六,台北天母山坡上,金融研訓院天母分院內,一群中年人早上九點就集中在一起參加「登峰創業營」。台上,勤業會計師正在講授設立股份有限公司應注意的重點,台下40幾位學員飢渴的吸收著,有人振筆疾書、有人直接用手提電腦做筆記,氣氛比學校上課還認真。

    除了付出一萬元學費外,這些人在這段期間,連續五週的六、日從上午九點到晚上九點兩天密集學習。白天上課,晚上與業界資深人士討論,集體住宿。他們提出自己的商業計畫,在這五週中,學習成立公司應該具備的所有知識,如果創業計畫獲得採用,更可以獲得獎金及創投的資助,令人生的夢想得以啟航。

    這些人都是職場老將,年齡在35歲到50歲之間,有十多年工作經驗的外商電腦工程師、外貿公司主管、科技公司董事長、出版社副理,及傳統產業高階主管,甚至有廣告行銷公司的創意主管。對他們而言,「創業營」是一個機會的開端,他們要藉此向自己和家人證明,人生還有其他不同的可能。

    「個月前,我們根本不敢想會有那麼多人報名參加創業營,」聯合工商基金會專員陳靜儀笑著說。聯合工商基金會想要提升台灣的創業氣氛,設計這套課程,向政府、企業界募款,提供有工作經驗者創業的管道,但是初期基金會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人想要參加。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消息傳出之後,詢問的電話不斷,第一期預計錄取50個名額,就有100多人報名提出商業計畫。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因為沒有提出商業計畫而被淘汰。「你可以強烈感受到他們想創業、想要不同的動力!」陳靜儀說。經過10人專家小組審查商業計畫、面試,總共錄取了54人。多錄取四人,是為了避免有人不來,結果五十四人都來報到,再度讓主辦單位吃了一驚。

    40歲東吳企管系畢業的張家任是其中學員之一,他對擁有一家自己的公司懷抱極大希望。張家任的創業計畫是在幼教的教具、書本中植入超薄的發聲晶片,讓書本上的圖片會發出聲音,例如蘋果自己會說「我是蘋果」。

    十幾年來,他不斷在不同的公司吸收外貿經驗,最新的經驗是協助一家生產連接器的小公司設立國外部:「從零開始,到一年有四、五千萬的國外訂單,我覺得相當有成就感。」但是這些都是為人作嫁。他想要自己擁有一家公司的渴望越來越強烈。

    「這十年我就像在磨一把劍,目的是為在江湖上闖出一番事業,讓別人認識我。」張永任豪氣干雲的說:「我想當另一個郭台銘!有了社會地位,人家就會對你另眼相看,郭台銘雖然只有五專畢業,但是他說的話,連總統都要聽!」

    今年39歲的宣武科技董事長吳俊毅從1994年就開始創業,九年來屢戰屢敗,往來兩岸三地,甚至遠赴美國嘗試創造人生的另一個奇蹟。他最新的嘗試是想改良日本的電子白板技術,生產一款可以上網、遠距教學的白板,如果可以獲得學校、企業的採用,他認為商機無窮。

    中年創業親人最不諒解

    吳俊毅的創業路並不平順,他曾過著「只皮箱走天下,三餐吃泡麵」的日子。最慘的卻是父母不認同、親戚不諒解。他們不懂,為什麼一個大學畢業的人,不在一家大公司好好過安穩日子,偏偏異想天開,想要自己當老闆。吳俊毅則形容自己是一艘習慣迎風破浪的帆船,如果勉強駛進避風港:「我還是會懷念太平洋上的風浪。」

    吳俊毅的創業冒險未得到親友的支持,讓他冒險過程中備極艱辛。相較之下,從台北到上海的張全福雖然也在進行一場中年冒險,但是算是成功例子。

    1997年,安泰人壽和大陸太平洋保險合資成立太平洋安泰保險公司,當時張全福是台灣安泰人壽大陸專案副總經理,當被問到要不要到大陸時,沒什麼考慮就點頭了。張全福不諱言自己在台灣安泰的發展已到了瓶頸,到大陸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一輩子,很難有此機會去經營一家資本額人民幣兩億元的保險公司。」於是,張全福不留後路的把全家搬到上海。

    真正開始探險後,他才發現:「在大陸經營公司的難度,比原本的預期難上一百倍。」這兩年,許多原本也懷抱同樣夢想的台灣保險人一一撤回台灣,鎩羽而歸,但硬脾氣的張全福不妥協。

    張全福擔任太平洋安泰保險的總經理,在他的領軍下,短短四年間,超愈第一家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美商友邦(AIA)保險。友邦進入上海已經12年。四年前,太平洋安泰的新契約保費收入還只是友邦保險的1/4到1/3規模。當時張全福說要在兩年內超愈友邦保險時,沒幾個人相信他做得到。但2002年4月份,太平洋安泰保險以人民幣四千六百萬元,約新台幣一億八千五百萬元的新契約保費收入,贏過同為外商的友邦保險,領先幅度約三成。

    2002年太平洋安泰剛完成人民幣五億元的再增資計畫。49歲的張全福,一天一天接近「大陸最大外商保險公司總經理」的寶座。

    這些追求「人生不只是如此」的白領菁英,並非工作不順遂才要轉換跑道、改變角色,他們的血液因子裡都存在著挑戰高難度目標的特性,而他們的生涯再造的方法,也不只局限於工作。

    「出走」要回自己的人生

    理察•伯恩斯坦當初在《紐約時報》工作寫書評,他說自己是「坐在家中宣判他人著作的品質就能付房租」,但是早上起床時,他卻愈來愈難擺脫一種「傷感」的感覺………

    我覺察到自己黏在椅子上。我喜歡我的工作……我不會在刮鬍子時發生致命意外,但我注意到自己變得喜怒無常,會突然對《紐約時報》文字編輯發脾氣……。我知道,我真正要的是撰寫我自己的《西域記》,代表我把時鐘撥回給自己的機會,及時達成我對自己的承諾。

    愈來愈多的中年人藉一趟高難度的旅行發現自己。

    華爾街中年保險主管的羅伯特、帕金斯(Robert Perkins)則是在37歲那年,一個人飛到北極過野外生活。在72天裡,他划著獨木舟,穿過覆蓋冰雪的別克河,成為第一個划著獨木舟到北冰洋河口的人。回到文明世界後,他拍了一部震驚四方的電影《進入偉大的孤獨》。

    2000年,由邁克•道格拉斯主演的電影《完美的男人》,描述一個苦悶的中年教授,七年前寫出一部轟動的小說之後,就再也寫不出第二部來。50歲的他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妻子拋棄他、學生不信任他……。

    年已過50的道格拉斯認為,此一角色是他從影生涯的一大挑戰,道格拉斯打破過去性感英俊形象,在片中飾演邋遢、面臨中年危機的教授,不顧形象的詮釋和演出,入圍金球獎最佳男主角。30歲就成為奧斯卡影帝的道格拉斯這麼說:「如果你在職場上成功,你便有責任對自己負責,設法將自己提升到另一個階段。」

    崔慈芬:我是沒有退路的

    2002年9月12日,北京人民大學的廣場前擠滿了人,紅布條上寫著」熱烈歡迎!碩博士班研究生報到」、「熱烈歡迎!您成為人大人」,雖然只是一般的迎新大會,但整個校園卻因為一台攝影機騷動起來。

    只見中央電視台出動一組記者,跟著前華視主播崔慈芬忙進忙出,她是第一位到人大拿博士學位的台灣主播,專攻國際傳播。她先被「師弟師妹」簇擁著報到,又應攝影師要求,騎著腳踏車在校園騎了一圈,一群人又把她「拎到宿舍,一開門,室友尖叫了起來說:「怎麼是妳,我才在報上看到妳的新聞呢!」

    崔慈芬,2001年7月毅然離開經營了15年的舞台,報考對岸的碩博士聯招考試:「我要找一個最棒的地方成長,」她說,捨掉台灣資源,為的是要得到另一種新的資源、視野與人脈。這一步棋,有點冒險,因為她的丈夫長駐上海經商,而兩個孩子獨留台北。

    崔慈芬的風險是要承受離開家人與先生的代價,但她還是毅然投身陌生的新大陸。她清楚知道,在台灣做起事來事半功倍,等於是80分往上加。在中國,她不只從零開始,而且甚至是負的,要怎麼衝出80分就是一項大工程。

    沒有人能告訴她這個決定是對是錯,她心裡也徘徊躊躇過。七年前,有線電視新聞台加入戰場,重寫台灣電視新聞生態,與她同輩或比她資淺的主播先一步在有線電視台卡位,創造事業的高峰,她卻因為對老東家堅守誠諾,錯失先機。

    放棄高薪,夫妻分離

    錯過當年機會的她,不想再錯過大陸熱的另一波機會,她因此成為第一位到中國大陸攻讀博士的台灣女主播。「我不只是去嘗試讀書是什麼滋味,不是念不好就算了,我是沒有退路的。……」崔慈芬形容自己現在這個年紀是吸收菁華最強的時間,有去蕪存菁的判斷力,而生命仍保有好奇心、學習心和熱情。「憑著冒險的心,我聞到進步的味道,我知道這個方向是對的,我的特質是不會被綁住,不會被別人、被自己過去的成績綁住,」她解釋著。

    不過另一方面,崔慈芬背後肩負許多不為人道的代價。首先是財富縮水。在結束主播工作後,兩個帶狀節目也取消了。接著她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到北京張羅一切,找房子、找可以聚會的教堂,找休閒時需要的SPA、健身房,找最好替外籍人士看病的醫院、以及該醫院最拿手的科別,博士班讀三年,「培育費」要四萬兩千元人民幣。崔慈芬說,在捨與得之間,她大約損失了一半原來該有的財富。

    她的家庭同樣因此有了大轉變。她與NOVA電腦賣場董事長鍾瓊亮結褵三年,有兩位前妻的小孩。今年一月,崔慈芬往北京移動,鍾瓊亮長駐上海,小孩暑假到美國度假,一家分居三地,成為最典型的分居家庭。現在崔慈芬和先生往往是在媒體上得知對方的動態,電話成為維繫彼此情感的工具。

    分居兩地,和先生鍾瓊亮的關係又該如何維持呢?崔慈芬只簡單的說,她只在乎先生的健康,其他問題不問、也不干涉,她最近就替鍾瓊亮安排了健康檢查。至於別人常常擔心的外遇問題,她認為成長都來不及了,沒時間操心。

    [ 轉寄 ] : [ 列印 ]

    This page has been view 2663 times
       
     

    城市電通
    6100 Corporate Dr. #300, Houston, TX 77036
    713-484-8181

    Home |  About eBao |  Events |  Member Support
    ©Copyright(C) 2003 by AmbitUSA.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trademark ar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This Website layout is designed by Ambit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