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援來了   

韓戰爆發後﹐美國所主導的反共圍堵陣線必須在東亞建立更鞏固的防線。台灣的戰略地位在美國的心目中因此提昇。所以﹐韓戰一爆發﹐美國立刻主動對台灣提供衣食物資﹐以協助台灣因局勢演變而增加的經濟負擔。翌年(1951)美國國會通過共同安全法案﹐開始對台灣提供各種經濟援助。直到19656月美國終止對台援助為止﹐15年間總共提供台灣將近15億美元的援助﹐平均每年約為1億美元。具體而言﹐美援到達金額約佔1951年到1960年台灣進口金額的40%﹔佔同一期間台灣投資毛額的38%﹔也佔當時台灣國民生產毛額的6%。而1951年到1965年的美援期間﹐台灣

總財政赤字是11億美元﹐換句話說﹐近達15億的美援﹐彌補了台灣這期間的財政赤字。於此可知﹐在50年代台灣仍相當貧窮的情況下﹐美援實在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而美國經濟援助直接增加當時的物資供給﹐得以平抑物價上漲的潛在壓力。同時由於美援物資售價收入所產生的新台幣美援相對基金存款﹐也有抑制貨幣供給額增加的作用﹐間接促進物價水準的安定。所以1950年代台灣得以維持相對物價的穩定﹐美援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再者﹐美援對台灣往後的經濟發展﹐也有相當影響。依當時政府財力﹐很難迅速重建或擴張有關電力、通訊、道路、港口等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在整個50年代電力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中﹐美援金額就佔了一半﹐交通運輸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中﹐美援金額也佔了4成﹐對基本設施的建設﹐幫助不能說不大。此外﹐美國經濟援助創造了重要的科技移轉的機會﹐並支持50年代初期的進口替代政策。

   

由於有美援的適時來到﹐台灣在5060年代雖然是在白色恐怖的政治陰影之下,不過經濟發展卻逐漸有了轉機。經歷1950年前後的「土改」之後,台灣的經濟與社會進入新的階段。19495月成立的「台灣生產委員會」,主要任務在穩定物價。19513月,在美國協助下發展成「經濟安定委員會」﹐由上海財團出身的尹仲容領導。經濟學者林鐘雄指出:「由於當時的經濟安定委員會(以及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在美國經濟援助資源之分派上有極大的影響力﹐故多少能透過資源分派﹐直接決定主要基本設施建設及新台幣資金運用方向﹐而間接影響主要財經措施的制定與執行﹐對當時台灣的經濟發展的影響至深且鉅。」

   

以上的敘述﹐是從「美援貢獻論」的觀點﹐對美援有助於台灣的經濟發展予正面的肯定。然而﹐有些學者﹐則斥之為「美援神話」﹐而有另一面的解釋。例如文馨瑩以「美援依賴」為核心概念﹐分析美援做為一股外來力量如何對台灣的國際軍經角色與國內政經結構產生影響。她認為台灣的美援依賴﹐以軍事模式為主軸﹐美國並非以發展台灣經濟為援台的首要目標。美援鞏固國民黨政府在台的統治、強化美國對台控制。至少在1950年代國民政府在軍備、預算、人事、財經計畫上﹐無一不靠吃美援的奶水而生存、壯大。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均藉美援的運用吸取更多軍經利益﹐並藉以掌握更大的控制權力。美國從未利用援助促使國府解除戒嚴等對自由人權的箝制﹐也未促成改選中央民意代表等民主參政的擴大。相對地﹐透過化解軍事危機、填補財政赤字、提供控制資源、提高行政效能等方式﹐強化國府在台的統治實力。此外﹐美援亦居中促使美資和公營事業的技術及投資合作﹐並開創了美資在台灣重要的活動空間。

 

不論對美援作何種解釋與評價﹐1950年代的台灣人民的生活﹐確實有了改變。1953年,「經濟安定委員會」所推動的第一個四年經濟建設計劃展開,開始致力於經濟的發展。此時工業發展的主要目標,以供應國內市場為主,以取代進口,減少外匯支出。重點工業在紡織、食品加工、合板、肥料等。在經歷50年代的兩次的四年經建計劃之後,若干工業產品已足夠滿足國內市場需要,且漸有剩餘。

 

走過那個年代的台灣人﹐應該還記得﹐在那10年間﹐台灣人在衣食方面有著相當大的改善。曾經穿著印有握手圖樣、寫有「中美合作」(其實應該叫「台美合作」)字樣的麵粉袋所裁做的衣褲﹐也日漸遠去。

 

 

基本參考資料: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40年》﹐1987﹐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1985﹐台北﹐聯經出版社。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90﹐台北﹐自立報系出版部。


[ 12/28/2004 ] eBao